主持大龍社區及市場重建工程上樑典禮,柯文哲:做好傳統市場現代化準備,打響大傳統市場改建的第一砲(圖:台北市政府)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
主持大龍社區及市場重建工程上樑典禮,柯文哲:做好傳統市場現代化準備,打響大傳統市場改建的第一砲(圖:台北市政府)
新聞摘要
  • 主持大龍社區及市場重建工程上樑典禮,柯文哲:做好傳統市場現代化準備,打響大傳統市場改建的第一砲
【MyGoNews林湘慈/綜合報導】台北市長柯文哲2018年10月31日出席大龍社區及市場重建工程上樑祈福典禮,由於這是台北市第一例海砂屋拆除重建公辦都更成功的案例,他在致詞感謝住戶與攤商的配合與信任,讓工程進度能順利達成,他也期待這個台北市第一個海砂屋成功都更改建的案例,在市府產業局與市場處的協助下,能帶進現代化的市場管理,成為整齊、清潔、乾淨、美觀的現代化市場。
 
柯文哲表示,大龍社區與大龍市場在2011年就判定為海砂屋,需要拆除重建,一開始就一直拖在那裡,在他上任之後,議員林國成跟他說要優先處理,所以他在上任,還在放年假時,就自己一個人跑來看,敲門進去住戶家裡看,第一次看到在家裡住還戴安全帽。他問住戶為什麼?住戶們說,因為屋頂石塊會掉下來,他就說這個太離譜、要處理。
 
柯文哲表示,幸好有議會的支持,市府就開始有這個預算,所以在2015年11月即已開始拆除,2016年11月完成連續壁,2017年3月開工,估計大概到2019年8月左右會報竣工,2019年10月應該就可以進駐。
 
柯文哲表示,他非常感謝大龍市場跟大龍社區的攤商及居民,因為當時都還沒有簽約,什麼都還沒有講好就搬出去了,就像論語說的「民無信不立」,如果人民不相信政府,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做。所以坦白講,攤商和居民還沒簽約就搬出去了,相信政府不會呼攏他們,不會說搬出去、拆掉,搞好幾年都不會蓋,顯示他們對市政府有一定的信任。
 
柯文哲指出,大龍社區及市場重建建築物是地下4層、地上13層,1樓是市場,2到5樓是五金職業公會、社會局、環保局使用,6至13樓是集合住宅,原住戶有96戶。他強調,這一棟大樓的設計學習很多,這是台北市第一例海砂屋重建,而且是公辦都更案例,包括預算要怎麼編、工程要怎麼銜接,在這個案例市府不敢說做得非常好,也是跌跌撞撞,有很多摸索,但是這個案例的成功,奠定了後來台北市政府開始蓋其他市場,或蓋其他公宅一個很重要的基礎。
 
柯文哲提到,現在做很多事情都用一種KM系統,就是你做一件事情,就會把流程、制度、注意事項都把它記起來,甚至將來要遷入時,前幾個月就開始拜訪里長、周邊有哪些要整修,這些現在都有SOP。
 
柯文哲表示,在建物2到5樓,未來會布置老人福利、身障機構,也就近照顧北大同地區一些弱勢的居民。他特別要交待局處的是,入住那些都比較簡單,在他任內市場大規模改建,大龍市場會是第一個完工的,大概2019年10月就要進駐,之後的環南市場也差不多是那個時間,但是環南市場太大了,大龍市場攤數比較沒有那麼多,所以為什麼他特別交待市場處要趕快處理。為此還特別標了一個標案-如何輔導傳統市場現代化,因為不希望嶄新的建築蓋好以後,把以前那些髒髒舊舊的市場樣子又帶回來,所以比方說垃圾不落地、乾濕分離、垃圾分類減量、電子商務、現代物流,整齊清潔甚至招牌設計一定要美觀,希望市場蓋完、重新開幕的時候,是整個所有台北傳統市場現代化的第一個模範,因為後面環南市場、第一果菜市場、魚市場、成功市場,南門市場現在在改建,北投市場也在開始談,還有東門市場,整個台北的大市場幾乎都排定時程在改建。
 
柯文哲表示,政府花幾百億元改建市場,現代化市場整齊、清潔、乾淨、美觀,現代化與城市美學的要求都要帶進來,大龍市場是所有大規模市場改建第一個完工、商家進駐的,所以請產業局、市場處要記住,將來進駐時要現代化,當然不可能一下就改變,其實在中繼市場時,很多習慣要開始逐步導入,因為不可能以前運作的習慣,搬到一個新的環境,一下子變成另外一個人,所以整個習慣的改變從現在就要開始做。
 
柯文哲最後再次感謝大龍市場跟大龍社區的居民,在當年都沒有簽約的狀態下就搬出去了,讓整個工程可以順利完成,也謝謝很多議員居中協調,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,也是整個台北大的傳統市場改建的第一砲,他要求市場處要把傳統市場現代化的準備工作要做好。
 
隨後,柯文哲前往文山區,參加興隆公宅社福設施聯合開幕記者會。柯文哲指出,興隆公宅社福設施包羅很多,像是老人日照中心、托嬰中心、身障社區日間作業設施、身障團體家庭跟青少年自立住宅,總共有7家先上線,先跑個1、2年,再來按實際需要做調整。
 
柯文哲表示,坦白說,剛開始蓋公宅時,很多經驗是在且戰且走的當中想出來的,尤其一開始蓋公宅,居民都很不喜歡,怕會變成跟貧民窟一樣,整個房價會掉之類的,他還被丟過冥紙,公宅好像被當作很不喜歡的環境。但他強調,蓋公宅最主要的目的是居住正義,因為台北市的房價太貴了,要政府讓人民買得起,他看10年內也沒那麼厲害,所以只好讓民眾租得起。
 
柯文哲說,這裡面會有一些論辯,有人說中國人就喜歡買房子、不喜歡租房子,但如果蓋國宅直接賣,大概就賣那一戶,但如果是用租的,平均一戶住6年,如果屋齡60年,就會有10批人住過,所以租的話,流動性高,英文叫turnover rate,所以市府蓋公宅是希望給剛進社會、還買不起房子的人住個5、6年,然後在這5、6年內可以存錢買房子,這樣的只租不賣,是跟以前國宅是直接賣掉不一樣的。
 
柯文哲指出,只租不賣已是個政策,不會改變,所以蓋公宅就要讓民眾覺得是好的,不是貧民窟、不是窮人在住的,目前在50分位以下,就可以來租,大部分是年輕人,周邊的居民比較不會抵抗,而且蓋這個公宅也讓周邊居民認為有利可圖,所以當初在設計的時候,慢慢地想出在低樓層把社區最需要的,最欠缺的像是托嬰、托幼、托老、日照中心以及里長很喜歡的區民活動中心等放進去,後來在設計上,1到3樓的低樓層就變成社區的公共設施。
 
柯文哲表示,到2018年底公宅總共有35個,其中有社福設施的只有17個,表示一開始比較沒有這個概念,後來才慢慢加進來,而且以前蓋公宅就像是火柴盒,很難看,現在他要求加入城市美學的元素,要蓋就蓋得漂漂亮亮的,像這棟(興隆公宅)的量體比較大,但從外面看起來像是豪宅,很好看。
 
柯文哲進一步指出,愈後面蓋的公宅,智慧化程度愈高,像是智慧電表、智慧水表、智慧瓦斯表、智慧電網、智慧保全一直加進去,最近要蓋的南港機場公宅,還把循環經濟都帶進去了。他說,所謂循環經濟,就像那個隔牆不是用水泥的,而是已經想好50年、70年後拆掉的那些東西還可以重複使用(reuse),所以後來蓋公宅,資金都是找壽險公司,因為資金投下去,沒有打算在10、20年回收,而是50年、70年後回收,他去荷蘭看,荷蘭用循環經濟蓋的房子,背後出資的都是壽險公司。
 
柯文哲表示,科學、思想都不斷在進步,要讓公務員變得更聰明,他的經驗是,老闆愈聰明,部下就會愈來愈聰明,所以要讓台北市公務員變得聰明,有創意、有思想,能引進世界最新進的潮流,因此公宅的建造,從一開始的火柴盒,慢慢變得必需的社福中心,再來是能把周邊環境改善,再來是引進智慧建築。
 
柯文哲提到,最早蓋的大龍公宅只有智慧建築的合格標章,但現在蓋的公宅的綠建築、智慧建築標準都要拉高,銀質獎應是最基本的要求,品質要求一定要愈來愈高;再來是循環經濟,他剛問過局長,有7家(社福機構設施)進來,但物業管理公司和管委會要儘速引進,他最怕分工不合作,而且他認為7家上面還是要有統管,也要確認社區民眾還需要什麼,現在就先上線,跑個1、2年,再按照實際需要做調整,大家就繼續努力。